要點:
在經濟壓力持續加劇的背景下,加拿大家庭發現稅收已成為壓倒性且持續增長的主要支出,超越了傳統的生活必需品開銷。此結搆性變化凸顯了稅制與財政政策對普通民眾生活的深遠影響,也引發了社會對公平與透明度的廣泛關注與討論。
在經濟壓力日益加劇的今天,加拿大民眾對生活成本的關注早已不再僅限於物價與房貸,稅收正在悄然成為壓垮家庭財務的核心負擔。當人們每月打開帳單、計算收支時,愈來愈多人驚覺:最大的開支,往往不是房租、不是伙食費,而是交給政府的各項稅金。這種結構性的轉變,反映了加拿大稅制與財政政策對普通家庭生活版圖的深遠影響,也引發了社會對公平、透明與財政問責的廣泛討論。
家庭收入繳稅成最大開支
根據弗雷澤研究所/Fraser Institute最新發布的報告,加拿大一個普通家庭在2024年的平均收入約為114,289加元,其中約48,306加元被用來繳納稅款,約佔總收入的42.3%。這筆稅收不僅包括所得稅,還涵蓋了銷售稅、財產稅、碳稅、燃油稅、酒菸稅等各類直接與間接稅項。
與之相比,同一家庭僅將35.5%的收入花在住房、食品與衣物這三項基本生活支出上,形成強烈對比。其中,用於住房相關的稅收約占22%,食品約11%,而服裝相關稅負則為2%。
而在1961年時,加拿大家庭平均僅將收入的33.5%用於納稅,當時高達56.5%的收入可用於滿足基本生活所需,如住房、食物與衣物。這與如今稅負的擴張形成鮮明對比。該研究所財政政策研究主任在發布報告時指出,“在生活成本成為全國最主要民生議題的背景下,稅收仍是加拿大家庭最大的單一支出項目。”
加拿大消費者稅務指數/Canadian Consumer Tax Index追蹤的是一個收入處於平均水平的加拿大家庭所繳納的總稅款。需要說明的是,雖然指數中每一年所代表的家庭收入都是平均水平,但每一年的“平均家庭”并非同一個具體家庭。該指數的目的不是跟蹤某個特定家庭的納稅經曆,而是反映每一年處於平均收入水平家庭的整體稅負變化。
這里所說的“消費者”指的是納稅家庭,可以理解為這些家庭在“消費”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類似於加拿大統計局計算的消費者價格指數/Consumer Price Index,衡量消費者為自己選擇購買的商品和服務所支付的平均價格,加拿大消費者稅務指數則衡量政府代表加拿大人購買的商品和服務所需支付的稅負。
為估算總稅額,該研究納入了包括所得稅、工資稅、醫療稅、銷售稅、財產稅、燃油稅、碳稅、汽車稅、進口關稅,以及酒精與煙草稅等各類稅項。此外,企業稅雖由公司直接繳納,但研究人員指出,最終這些成本通常也會轉嫁給消費者或員工,間接影響家庭負擔。
以下為加拿大家庭平均稅收的詳細構成:

家庭支出結構劇變引發關注
加拿大消費者稅務指數追蹤了從1961年到2024年,加拿大家庭的總稅負變化。包括所有稅種在內,這一稅負自1961年以來增長了2784%。
與其他任何單項支出相比,稅收的增長速度遠遠領先。1961年至2024年間,加拿大家庭在住房上的支出增長了2129%,食品支出增長了927%,服裝支出增長了460%。
此外,稅負增長的速度遠超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的漲幅,后者在同期上漲了925%。消費者物價指數反映了消費者在食品、住房、服裝、交通、醫療保健、教育及其他方面的平均價格水平。這說明即便生活物價在過去數十年顯著上升,稅收負擔的成長速度仍大幅領先其他開支。換句話說,納稅已成為家庭財務的主要壓力來源,甚至超越生活成本本身。
報告作者之一、財政政策研究主任表示,“加拿大人是否覺得稅收物有所值,各自有不同觀點,但每個人都有權利明白自己究竟繳了多少稅。”他呼籲政府應加強財政透明,讓民眾更清楚自己的稅款去向,從而提升公共資金使用的問責與效率。
該報告一經發布,迅速引發熱議。許多網友對稅負過重表達不滿,直言,“中產階級在加拿大被壓搾得體無完膚。”不少人批評政府稅收政策傾向高支出導向,卻缺乏實質改革,導致中產階層不斷承擔沉重的財政負擔,生活品質與儲蓄能力雙雙下滑。
此外,一些網友認為自己繳納的“血汗稅”並未被妥善使用,反而流向難民安置、社會福利補貼等“不公平分配”的支出領域。有評論指出,真正的納稅人承擔了整體稅負的大頭,而部分人則長期依賴政府補貼、不事生產,對納稅者構成心理與經濟上的雙重壓力。
有精算背景的網友指出,報告所列的“平均稅款”雖具代表性,但實際上,那些未繳稅或低稅家庭會拉低平均值。若單獨觀察真正的納稅人群體(尤其是中高收入與資產階級),他們實際面對的稅負可能遠高於42.3%。在這種情況下,稅收已非單純的公共義務,而變成壓迫性政策與經濟障礙。
更為值得注意的是,研究人員指出,2020年由於新冠疫情的影響,稅款出現了明顯下降。稅收收入減少和家庭收入增加造成了2020年稅負的暫時異常。隨后几年,隨着政府收入回升和經濟復蘇,稅款重新增長并超過疫情前的水平。但自2022年以來,稅負占收入的比例已回落至與2010年代相當的水平。
近年來,聯邦及省級政府為支持開支,尤其是在新冠疫情期間及其后,重新出現了財政赤字。當然,這些赤字終將通過稅收償還,因此赤字應視為延期徵稅。如果不通過發行赤字債務來融資,而是直接由家庭承擔這些支出,平均家庭的總稅負將遠高於當前水平。
在稅收已成為家庭最大支出的現實下,這不僅是一個經濟問題,更是關乎公平與社會契約的議題。如何在維持公共服務品質的同時,平衡納稅人權益與國家財政需求,已成為政府施政的核心挑戰。唯有建立更透明、有效與可持續的稅收體系,才能真正回應民眾對公平分配與財政責任的期待,重建公眾對制度的信任與參與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