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點:
戴森打造的智慧溫室,不只是用來種草莓,更是一場農業與工程技朮深度融合的產業革命預演。
在全球農業面臨人口增長、氣候變遷與資源緊張三重挑戰的當下,如何提升種植效率、保障糧食安全、同時實現可持續發展,已成為亟待解答的問題。科技企業紛紛將目光投向“下一代農業”,試圖用工程化思維與自動化工具重塑這一古老行業。
作為制造業革新的代表,戴森/Dyson也邁入了這片新領域。不過,他的切入點不是播種或耕作,而是一套從土壤管理到收成控制、從能源循環到病蟲智能防治的系統級農業解決方案。

智慧溫室種草莓
戴森位於英國林肯郡的26英畝(約10.5公頃)玻璃溫室如同巨大的綠色工廠,內有承重達500公斤(約1100磅)的巨大輪架緩緩旋轉,整齊排列的草莓苗均勻接受陽光照射。溫室內,紫外線機器人沿着苗床巡視,用特定波長的光殺滅葉面霉菌。此外,投放機器人則精准釋放益蟲,有效控制蚜蟲等害蟲。
當草莓進入釆摘期,16台機械臂以毫米級的精確度完成釆摘作業。戴森創始人詹姆斯·戴森透露,目前單月釆摘量已達到20萬顆。雖以吸塵器和風扇聞名,這位企業家的農業布局同樣展現了他對創新與高效的執着追求。
“種植就像制造一樣,”他在近期發布的一段視頻中說道,視頻展示了這座令人震撼的垂直農場。他表示,“作為一名制造商,我習慣從制造的角度看待農業。我們如何提升效率?能引入哪些技朮來改善食品的質量與口感,更好地利用土地資源?這樣我們才能持續投入,推動農業的變革。”
這座高達5米、長24米(約16x78英尺)的種植輪架,被工程師羅伯·凱爾稱為“戴森迄今為止最大的機械裝置”。除了空間的高效利用,農場還創新地釆用了厭氧消化器技朮:通過谷物發酵產生的氣體驅動渦輪機發電,余熱則用於溫室供暖,而產生的沼渣作為有機肥料回田,形成閉環生態。
溫室頂部長達760米(約2500英尺)的玻璃屋頂收集雨水,用於灌溉草莓,年產量可達1250噸。種植系統最大化利用自然光,人工光源僅作為輔助。這種本土化生產不僅提升了能源利用效率,也減少了非產季時草莓的長途運輸需求。
戴森強調,“可持續農業、糧食安全和生態保護關乎國家健康與經濟命脈。農業與科技的雙重革命勢在必行。高效智慧農業是未來的關鍵,我們致力於引領這場變革。”
此外,由於草莓在英國本地種植并銷售,即使在傳統上不適合種植的季節,也無需依賴遠程進口,從而大幅減少了運輸過程中所需的能源消耗與碳足跡。
戴森總結道,“可持續的糧食生產、糧食安全與生態環境對國家的健康與經濟穩定至關重要。農業與科技之間的互動正孕育着一場深刻變革,而高效、高科技的農業模式,掌握着未來的關鍵。”他強調,戴森農業的目標不僅是種草莓,而是打造一套可規模化推廣的“潔淨種植系統”解決方案,旨在將這套系統推向全球市場,服務於更多農業客戶。
開啟農業科技新范式
本質上,戴森并非“跨界玩票”,而是在用自家溫室做示范場,以實際成果驗證并推廣自研技朮。這個占地26英畝、擁有世界級自動化設備的高科技溫室,并非單純為了農業生產利潤而存在,而更像是一座“活體展廳”,展示戴森如何將工程能力轉化為農業場景的解決方案。通過一整套自主研發的清潔系統、能源管理系統與機械釆收裝置,戴森正在重塑人們對未來農業可能性的認知。
與其說是在種草莓,不如說該公司是在以草莓為媒介,測試并打磨一整套從能源回收到智能養護的農業技朮。無論是紫外線機器人精准抑菌、還是基於光照算法控制轉動的種植輪架,背后都是一整套系統工程的集成與調度。這套系統未來完全可以移植到其他果蔬種植中,成為可打包銷售的高附加值技朮產品。
在全球日益重視糧食安全與可持續發展的背景下,戴森這類“技朮+農業”的解決方案有望迎合越來越多國家與農企的需求。尤其是在人口密集、土地資源緊張或環境變化劇烈的地區,集約化、低能耗、自動化的種植系統將成為不可或缺的選擇。戴森正是看准了這條增長曲線,試圖提前布局新一輪農業基礎設施升級的主場。
同時,戴森農業項目的運行,也為品牌帶來了極大的科技感與公眾話題熱度。作為以家用電器聞名的企業,戴森此舉為其注入了環保、前沿與社會責任的新屬性,有助於在消費者心中建立起更深層的品牌聯想。這種“從農業場景中制造科技影響力”的策略,也間接提升了其在其他產品線上的市場形象。
有專家認為,這座草莓溫室既是實驗室,也是廣告牌,既是未來農業的雛形,也是戴森企業轉型與擴張的一部分。在全球經濟復蘇乏力、傳統制造業面臨轉型挑戰的當下,戴森用這樣一座溫室向世界展示了什么是“技朮驅動的垂直整合”,什么是“品牌牽引的產業延伸”。
戴森要賣的可能不是草莓本身,而是一套“未來農場”的標准化方案。從傳感器到機械臂,從能源利用到氣候管理,每一個環節都是可授權、可銷售的技朮模塊。這不僅預示着戴森在未來農業領域的野心,也昭示着技朮公司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介入食物體系的變革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