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點:
在貿易緊張與政策不確定性升溫的背景下,市場波動加劇,投資人亟需關注關稅情境對經濟與資產表現的深遠影響。
隨著全球貿易局勢持續演變,政策變動與地緣風險正日益成為影響市場的重要因素。特別是近期,美中貿易緊張局勢再度升溫,使市場情緒受到顯著擾動。
在過去一週,股市出現小幅下跌,標準普爾500指數下跌約1.5%,而科技股權重較高的那斯達克指數則回落約2.6%。年初至今,標普500指數已累計下跌約10.2%,那斯達克指數的跌幅則達到15.7%。
市場走弱的主要原因仍與關稅政策的不確定性有關。美國針對中國半導體出口的新限制措施對英偉達/Nvida等大型半導體公司構成壓力。此外,聯準會主席鮑威爾上週再次強調,由於關稅可能進一步推升通膨、拖累經濟增長,聯準會將在降息決策上保持謹慎與耐心。
不過,也有一些積極的進展值得關注。隨著股市走低,投資人轉向避險資產,導致美國政府債券殖利率下滑,市場運作相對更為有序。本週10年期美債殖利率下跌約16個基點,推動債券價格上揚。美國綜合債券指數因而上漲約1%,為平衡型投資者在波動市況中帶來一定程度的分散化回報。
儘管如此,短期內市場仍將持續受到與關稅相關消息的主導。以下將分析兩種可能的關稅路徑:一為關稅適度上調,另一則為大幅升高的條件,並探討這兩種情境對主要經濟與市場變數的潛在影響。
可能性一:關稅適度上調
不少專家認為,目前最有可能實現的情境是關稅適度上調的方案。在此情境下,多數貿易夥伴的關稅將維持在約10%的水準,並透過持續談判,有望削減部分關稅及非關稅貿易障礙。而針對中國及汽車、鋼鐵、鋁等關鍵產業的關稅預計將維持在較高水平,但中美間的協商正在取得進展,未來不排除有調降的可能性。綜合而言,美國的平均關稅稅率在此情境下預估將介於10%至15%之間。
在這一背景下,專家們預期核心消費者物價指數/Core CPI通膨率將自目前約2.4%的水準上升至3.5%至4%之間。隨著企業逐步消化現有庫存,並以包含更高關稅成本的價格重新進貨,物價壓力預計將在接下來數月逐步上升。
儘管短期內通膨將面臨上行壓力,但專家認為今年將是通膨的高點,並可能於明年出現回落趨勢,原因在於年對年比較基期將轉為有利。這一展望與聯準會於2025年3月會議中所描繪的通膨走勢大致一致。

在溫和關稅政策的情境下,專家們預期美國經濟動能將有所放緩,但全年仍有望維持正成長。儘管消費增速可能趨緩,家庭支出在商品與服務上的持續支撐,將有助於經濟避免明顯下滑。
據聯準會2018年的模型估算,若關稅上調10%,將對GDP增長造成約1.4個百分點的拖累,這意味著2025年全年經濟成長率可能降至約1%左右。
雖然短期內不排除有一至兩個季度出現負成長的可能,但綜合判斷下來,美國在未來12個月內出現全面經濟衰退的機率仍然偏低。
面對通膨可能回升與經濟動能減弱的雙重挑戰,聯準會再度處於“進退兩難”的決策困境。根據其近期表態,聯準會將採取觀望態度,密切關注數據走勢後再做決策。
專家預期,通膨壓力將在短期內先行上升,而企業與消費者支出則將在稍後顯著放緩。隨之而來的,可能是失業率的上升與勞動市場的走弱,而這些通常是落後指標。
一旦聯準會觀察到關稅對實體經濟造成實質性影響,例如消費疲軟或GDP增長下滑,政策立場可能轉為更加寬鬆。考慮到這些趨勢可能在今年下半年逐步顯現,聯準會在年內大致維持利率不變的可能性偏高,並有望於2025年下半年啟動更積極的降息循環。
在這種背景下,專家們預期聯準會今年仍可能實施兩至三次降息,這一預測與其3月會議上所釋出的政策指引基本一致。

在以上情境下,市場不太可能出現典型的“V型”反彈,但專家們預期未來幾個月市場將逐步趨於穩定。對標準普爾500指數而言,其表現主要由企業獲利成長與估值變動所驅動。在這種情況下,獲利成長雖將面臨下修壓力,但仍可望維持在低至中等個位數的正成長區間。
若估值水準大致穩定或略有壓縮,整體而言,指數報酬可能呈現持平至小幅上升的走勢,預估較當前(4月中旬)水準高出約10%。專家們認為多元化投資組合仍將展現相對韌性,且標準普爾500等權重指數可能優於市值加權指數,後者目前仍高度集中於成長與科技類股。
在債券市場方面,預期10年期美債殖利率將在4.0%至4.5%之間震盪。隨著聯準會於下半年啟動降息,殖利率可能逐步向區間低端靠攏。儘管利率水準仍處於相對高點,約為4%左右,但專家們依然認為債券在多元化投資組合中具備關鍵穩定作用。
可能性二:關稅大幅度升高
展望未來一年,儘管大多數專家認為可能性不高,但關稅稅率仍存在維持在高位的風險。在此情境下,90天暫緩期結束後,中國進口商品的關稅可能將維持接近歷史高點的水平,重點產業的關稅壓力依然顯著,部分貿易夥伴的關稅稅率甚至可能突破10%。若情況如此,美國的整體平均關稅稅率可能接近25%。
在這樣的高關稅情境下,專家們預期大多數經濟與市場指標將面臨較大的負面影響。通膨率可能升高至5%左右,而經濟成長則面臨衰退風險。在政策面上,聯準會為緩解下行壓力,可能會選擇更早、更頻繁地降息,全年降息次數可能達四到五次。
從市場表現來看,若經濟陷入衰退,標準普爾500指數可能重返熊市區間,跌幅達20%或以上。此外,市場避險情緒升溫將推動債券殖利率下行,10年期美債殖利率有望跌破4.0%。整體而言,專家們預期投資人將在股票與債券市場中採取更偏防禦性的資產配置策略。
但值得注意的是,自1970年以來,每逢熊市期間,標準普爾500指數平均跌幅約為39%,但歷史也顯示,在經歷下跌之後,市場往往會迎來一定程度的復甦。

不確定時期的投資組合策略
關稅的抵消因素 -
儘管未來一年仍充滿高度不確定性,關稅上調可能對通膨和經濟成長構成壓力,但值得注意的是,過程中或將出現若干有助於緩解衝擊的正面因素。
首先,政府已將稅制改革與管制鬆綁列為政策重點,預期在接下來的數週內,將會公布更多具體的稅改方案,甚至可能帶來減稅措施,進而提供財政支撐並提振市場信心。
其次,專家們預估聯準會將採取逐步降息策略,以提供貨幣政策上的刺激。較低的利率環境將有助於降低消費者與企業的融資成本,從而促進支出與投資活動的擴張。此外,隨著時間推移,企業往往能夠因應變動的經濟環境,透過創新與提升生產力來增強競爭力。
綜合來看,儘管2025年可能受到貿易與關稅政策波動的挑戰,但在財政與貨幣政策雙重支持下,經濟仍有望保持成長動能,為2026年帶來更為樂觀的前景。
投資組合的多元化 -
雖然市場波動常令人感到焦慮,但這實際上是投資過程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事實上,在任何一年內出現兩到三次的市場回檔屬於常態,尤其是在充滿不確定性的年份中更為常見。對於長期投資者而言,歷史經驗顯示,持續參與市場比試圖精準掌握進出時機更能帶來穩定的回報。
因此,作為投資者,更應將焦點放在可控的因素上。從資產配置角度來看,不妨評估是否需要重新平衡投資組合,並尋找在各類資產和產業中,以更具吸引力的價格增持優質標的的機會。此外也要意識到,關稅與其他政策的不確定性是會隨時間調整的,未來一年仍有可能看到經濟和企業獲利的改善。
從長期來看,若以10年或20年的時間軸觀察,投資組合獲得正報酬的機率大幅提升,這正是長期投資的價值所在。

在這個瞬息萬變、充滿挑戰的市場環境中,投資不僅是一種資本配置的行為,更是一場關於信念、紀律與前瞻思維的長跑。無論是面對短期政策風險、地緣不確定性,還是經濟循環的起伏,真正成功的投資者往往懂得以冷靜與遠見應對眼前的雜訊,並堅守經過審慎規劃的策略。在市場最不穩定的時候,正是長線思維最顯價值的時刻。它提醒我們,波動只是過程,而穩健與持續的成長,才是最終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