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點:
本周,政策變化引發市場劇烈波動,標普500指數自熊市區間反彈。近日,白宮暫停部分關稅措施,智能手機和芯片等電子產品豁免關稅,市場前景引發新的關注。
本周,在一連串重大新聞和貿易動態的推動下,政策變化持續引發市場劇烈波動。標普500指數自2月19日高點下跌20%,正式進入熊市區間後,出現了自二戰以來第三大單日漲幅。而在白宮宣布將針對未對4月2日關稅聲明做出報復的國家、暫緩90天實施新提出的“互惠關稅”之後,標普500反彈迎來曆史性單日漲幅。
而4月11日晚美國海關與邊境保護局突然宣布,將智能手機、電腦和芯片等排除在徵收的對等關稅之外。這一重磅消息,或給下周的市場帶來更大的興奮感。

美國豁免智能手機、芯片等電子產品“對等關稅”
4月11日晚間,美國海關與邊境保護局對外宣布,聯邦政府決定豁免智能手機、電腦、晶片等多項電子產品於所謂“對等關稅”政策中的適用範圍。根據同日簽署的總統備忘錄,這項豁免措施適用於4月5日以後輸美的相關產品,先前已繳納關稅者亦可提出退稅申請。
這項政策調整為蘋果、英偉達等在中國設有大規模供應鏈的科技企業帶來顯著緩解。以蘋果為例,其約80%的iPhone產品在中國生產,受關稅政策影響尤為深遠。
有分析師指出,隨著特朗普政府對熱門消費性電子產品及關鍵零組件實施豁免,美國科技產業得以暫時避開危機。他表示,“若沒有這些豁免措施,美國科技業恐將倒退十年,人工智能AI革命也可能面臨重大延宕。”
值得關注的是,前總統特朗普於13日上午表示,他計劃在週一公佈有關半導體產品的進口關稅細節。市場普遍預期,儘管未來某些類別的產品仍可能被納入加徵關稅範圍,但其最終稅率可能會低於先前宣布的水準,顯示政策立場已有所軟化。
美國關稅引爆市場震盪,標普一週重挫12%
過去一周,因美國於4月2日推出新一輪關稅政策,迅速引發多國反應。中國與歐洲選擇祭出報復性關稅,而日本、韓國與越南則傾向透過談判解決爭端。美中兩國隨即陷入互相加徵關稅的回合戰,升高了全球對貿易戰全面升級的憂慮,並對金融市場造成顯著衝擊。僅在4月3日至8日期間,標準普爾500指數便重挫12%,波動亦蔓延至債市與美元市場¹。
在股市臨近熊市邊緣之際,美國政府調整立場,決定對除中國以外的國家暫緩90天實施所謂互惠關稅政策,以緩解市場壓力。
無論這次的關稅轉向是出於長期戰略部署,抑或是對日益加劇的經濟與市場風險的回應,它無疑釋放出中國有意採取更克制、務實立場的信號。這90天的寬限期為雙邊談判提供了空間,也為緩解局勢、尋求共識創造可能。然而,貿易局勢的不確定性並未根除,市場仍可能面對頻繁交替的利多與利空消息。在這樣的背景下,企業與投資人要取得清晰方向,恐怕仍需時間與耐心等待談判進一步明朗。
未來成長放緩,美國經濟進入不確定過渡期
與4月2日宣布的關稅相比,目前設定為10%的普遍基準稅率,對整體經濟來說相對溫和且可控。然而,針對美國最大進口來源國,中國的高額關稅調升,可能導致整體平均關稅率自2.3%大幅攀升至2024年時的20%至25%,對貿易與供應鏈形成實質壓力。
上週政策的轉向顯示政府在貿易談判方面仍保留一定彈性。然而,若高關稅政策長期存在,勢必對經濟活動產生抑制效果。根據美聯儲在2018年設計、用以評估特朗普政府第一輪貿易戰影響的模型測算,在缺乏減稅或其他財政刺激作為對沖情況下,未來數年美國GDP可能因此縮減達2.4%。
此外,目前的經濟前景呈現高度不確定性,企業已顯露出放緩招聘的跡象,消費者則在縮減非必要開支。但也存在一定的緩衝條件,有助於避免經濟從放緩走向深度衰退。整體而言,經濟在進入這段波動期前仍處於相對穩健的起點,無論從家庭財務狀況、企業資產負債表還是就業市場來看,均未出現類似2008年金融危機前的嚴重失衡或過熱現象。
此次市場波動的主因來自政策層面,而政策導向本身具備變動彈性。年初市場焦點集中於貿易問題與政府支出緊縮,但未來政策方向可能轉向更具支持性的市場化措施,儘管這類政策見效需時較長。
與2022年那場熊市不同,目前聯準會仍處於降息週期中,若就業市場出現明顯惡化,聯準會可能採取比市場預期更積極的寬鬆行動。雖然3月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尚未反映最新關稅政策的潛在影響,但數據本身帶來了政策制定上的鼓舞,核心CPI由3.1%降至2.8%,為自2021年3月通膨開始飆升以來的最低水準¹,顯示通膨壓力可能正逐步緩解。
標普波動飆升至7%,市場恐懼情緒蔓延
從歷史數據來看,標準普爾500指數的日內波動幅度(即每日最高價與最低價的差距)平均約為1%。然而,自4月2日公布電價上調計畫以來,該指數的日內波動已急劇上升,平均波動幅度驟增至驚人的7%,顯示市場情緒劇烈動盪。
同時,市場波動性的代表指標CBOE波動率指數(VIX,又稱恐慌指數)也飆升至自2020年新冠疫情初期以來的最高水平,突顯投資者對當前局勢的極度不安。在過去35年中,VIX僅有8次達到如此高位。歷史經驗顯示,當市場波動性飆升至極端水準後,通常需要平均約八個月的時間才能逐步回穩。
儘管如此,高波動往往也伴隨潛在的投資契機。歷史數據表明,當VIX突破43(2025年4月8日曾觸及52的高點)之後,未來6個月至12個月的市場回報往往表現強勁²。這並非因為波動性本身帶來利多,而是因為高度悲觀情緒已充分反映在市場價格中,為有紀律、有耐心的投資人創造了相對有利的進場時機。

股市波動加劇,估值回落為長期回報創造機會
專家認為,只要貿易逆風仍未消散,股市短期內出現V型反彈的機會恐怕有限。隨著新一季財報季即將揭幕(本週五銀行業將率先公布業績),預計許多企業可能會下修2025年的財測,進一步壓抑市場信心。
然而,這波市場下跌也帶來一項積極變化,估值水準明顯回落。此前市場對估值過高的擔憂如今已大幅緩解。目前,所有主要指數的本益比均已回落至或低於過去十年的歷史均值,這可能為未來的長期回報創造更有利的起點。

專家們分析,儘管波動性升高且不確定性依舊存在,但估值重置與貿易衝突最壞情境似乎已部分被市場消化,顯示股市可能正在尋找底部支撐。風險確實升溫,但經濟衰退尚非既定事實,許多悲觀情境已反映在當前股價中。

參考歷次經濟衰退期間的市場表現,此輪回調已隱含企業獲利將大幅下滑的預期。如果實際結果未如預期悲觀,市場有望率先穩定,並逐步走向復甦。
專家們認為,盡管當前市場動蕩不安,且短期內充滿不確定性,但從長遠來看,這種波動為投資者提供了審視市場的機會。在政策的多變與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中,投資者可以通過保持冷靜、耐心和紀律來發現潛在的價值。曆史經驗表明,正是在這些動蕩時刻,經過充分市場調整后的估值往往為未來的增長奠定了基礎。隨着市場逐漸適應這一轉折點,前景依然充滿可能,投資者需要精准把握時機,穩步前行,迎接可能的反彈與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