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點:
美國關稅威脅凸顯加拿大能源出口過度依賴單一市場的風險,促使社會與學界重新審視輸油管多元化的經濟可行性與戰略必要性。
當前全球能源局勢不斷變化,地緣政治不確定性升高,使出口市場的多元化成為資源型國家的迫切課題。對於極度依賴美國市場的加拿大而言,任何來自南方鄰國的政策擾動,尤其是關於石油產品徵收關稅的言論,都足以引發整個能源產業的焦慮與反思。這種過度依賴單一出口管道的結構性風險,正逐步演變為一項關乎國家經濟安全與戰略韌性的挑戰。
隨著美國前總統特朗普重申對加拿大能源徵稅的可能,加拿大國內要求擺脫對美輸出依賴的聲音再次升高。每日近400萬桶原油經由管道流向美國,年出口額高達千億加元,幾乎支撐了阿爾伯塔省經濟的核心。根據安格斯里德研究所的調查,半數受訪者認為聯邦政府在輸油管建設方面做得不夠,三分之二支持重啟“能源東”這一原計劃連接西部與大西洋的輸油管道項目。
然而,要真正脫離美國市場的掌控,光有政治意願與民意支持顯然不夠。新管道是否真能有效分散風險?所需的輸送規模與投資回報如何衡量?這些問題長期缺乏量化分析與理性討論。針對此,有專家透過正式的經濟模型,試圖評估新輸油管建設在面對美國潛在關稅威脅時,所能提供的實質經濟效益與風險對沖能力。
關稅將影響加拿大石油生產商
在最糟糕的情況下,若美國兌現其對加拿大石油產品徵收10%關稅的威脅,加拿大的石油產業將面臨巨大衝擊。根據專家的模型估算,加拿大生產商的年收入恐將因此減少多達140億加元,幅度高達10%。這不僅會削弱企業盈利能力,也將對阿爾伯塔省及其他能源依賴省份的經濟帶來深遠影響。
造成這種高度脆弱的根本原因在於,加拿大現有的輸油管道網路過度依賴與美國之間的連結,導致大部分原油都只能通往南方。缺乏進入全球市場的多元輸出通道,使加拿大生產商無法有效避開美國市場所帶來的風險,最終只能被動承受美國政策波動的全部衝擊。
假如先前被擱置的“北方門戶”/Northern Gateway與“能源東”/Energy East兩大輸油管道得以復工並建成,加拿大將擁有將原油運至不受美國控制的潮水港的戰略能力。這種基礎設施的補強雖不足以完全免疫於美國關稅,但確實能顯著分散風險,增強出口彈性。
以模型為例,假設這兩條管道在2025年投入使用,當美國對加拿大石油徵收10%關稅時,整體損失將從140億縮減為90億加元,減幅達到35%。儘管這仍是一筆不小的代價,但顯示出管道多元化對於降低經濟衝擊具有實質作用。
然而,這種改善並非無代價,也非萬靈丹。即便北方門戶與能源東全面運作,其每日合計輸送能力僅為162.5萬桶,遠低於目前加拿大向美國出口的每日400萬桶水平。換言之,大部分出口仍將受制於美國市場,分散程度依舊有限。
因此,僅靠重啟這兩項計畫,無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市場多元化。若加拿大希望建立更具韌性的能源出口體系,還需在東西兩岸進一步擴大潮水港輸送能力,包括增加現有管道容量、提升港口儲運設施,以及開發替代路線如鐵路或液化天然氣船運等模式。
此外,任何新增基礎設施計畫都必須考慮社會、環境與原住民社區的敏感性。過去多項輸油管建設受阻的核心原因並非純技術或經濟考量,而是缺乏社會共識與合法授權。未來的管道策略,若要順利推動,需從早期即納入多方對話與利益協商,以減少反對聲浪與法律挑戰。
更現實的是,管道多元化固然無法讓加拿大完全脫離對美國市場的依賴,但至少能在關鍵時刻降低經濟損失並爭取談判籌碼。若政府真有意圖打造更自主的能源戰略,那麼重啟北方門戶與能源東的討論,將不應只是政治口號,而需成為基於經濟理性與地緣風險評估的優先行動項目。
那么,隨着美國近期貿易政策的變化,是否真正從根本上改變了新建東西向輸油管的經濟合理性?就像許多經濟問題一樣,這個問題并沒有簡單的答案,情況頗為復雜。
加拿大是否應重啟大型輸油管項目?
一方面,只要能夠減輕美國徵收關稅所帶來的高昂成本,即使是邊際的改善,也可能為加拿大石油產業帶來值得投資的回報。新增管道將為加拿大生產商提供繞過美國市場的選項,從而增強其在定價談判中的議價能力,甚至間接提高對美出口的單位收益。
從更長遠的角度看,加拿大還面臨產能瓶頸的問題。如果石油產量持續增長,而現有管道系統未能擴容,那么到2035年就可能達到輸送極限。屆時,新增產能要么必須通過成本更高、效率更低的鐵路運輸,要么只能滯留在地下,造成資源浪費和經濟機會流失。
但另一方面,也必須承認,如果美國最終并未實施出口關稅,或未來政府不再延續當前不確定的貿易政策取向,加拿大則可能又回到最初取消這些項目的原因:成本高、回報不明朗以及社會阻力大。
畢竟,盡管北方門戶與能源東部管道在理論上都具備一定的經濟效益,但回顧2016至2017年的政策環境和市場狀況,當時的分析結果顯示,這些收益尚不足以抵銷項目本身的高昂成本和潛在社會阻力。因此,在沒有明確外部激勵(如美方關稅)的前提下,重啟這些大型管道項目仍可能面臨相似的可行性挑戰。
美國的貿易政策確實讓建造替代管道的經濟賬多了一層權衡變量,但要不要推動新建仍取決於長期出口戰略、國際風險評估以及國內社會和環境共識的綜合考量,而非單一變量的變化所能決定。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評估新建輸油管道的可行性時,一個無法回避的核心問題是:是否真的能以合理的成本實現大規模的管道擴容?從近年來加拿大几項關鍵能源基礎設施的實踐來看,答案并不樂觀。現實中的工程往往遠超預算,這不僅影響項目的財務可行性,也動搖了公眾和投資者的信心。
加拿大新建輸油管的現實困局
最具代表性的例子是跨山輸油管/Trans Mountain Expansion,簡稱TMX。該項目在2013年初步預算為54億加元,而當它於2024年竣工時,實際造價已經膨脹至340億加元。即使考慮通貨膨脹,整體成本超支幅度仍高達380%,成為加拿大有史以來最昂貴的基礎設施項目之一。這一案例凸顯了在環境審批、施工挑戰、社會阻力和政策不確定性下,控制成本的極端困難。
另一項輸氣工程Coastal GasLink同樣難逃成本膨脹命運。該項目最初於2012年估計成本為40億加元,最終在2023年完工,累計成本上升至145億加元,經通脹調整后超支約180%。這些數據清楚表明,即使面對的是較為成熟的路線和技朮,基礎設施項目在現實中仍面臨嚴峻的成本控制挑戰。
雖然這些工程的部分成本上升源於偶發事件(例如跨山項目遭遇洪災沖擊),但結搆性因素如原材料價格波動、施工季節限制、法規變動以及政治阻力,也是導致項目超支的主因。因此,無論美國是否真正實施懲罰性關稅,要提升管道建設效率、降低成本冗余,顯然是實現任何新管道經濟可行性的必要前提。
除了成本問題,新的輸油管計划還必須考慮一系列更深層次的制度和道德義務。最關鍵的是加拿大政府憲法中規定的“與原住民協商的義務”/Duty to Consult。所有涉及自然資源與土地使用的項目,尤其是貫穿原住民傳統領地的工程,都必須進行充分、誠懇的協商,并獲得正當授權。忽視這一點,不僅可能引發法律挑戰,也會使項目在政治和社會層面陷入長期爭議。
環境影響則是另一個繞不開的重要議題。盡管專家們的研究聚焦於貿易政策與經濟建模,但必須承認,新建管道所引發的生態問題極為復雜。這些影響既包括管道泄漏帶來的局部生態破壞,也涵蓋整個石油生命周期中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未來的分析必須將這些環境成本量化納入決策體系,以實現政策制定的透明性與全面性。
研究并不試圖對任何具體管道項目做出價值判斷。專家們無法告訴公眾某項工程是否“值得”修建,也無意定義何為“符合國家利益”。但真正提供的,是一套評估工具和定量框架,幫助政策制定者理解當下外部政策變量,尤其是美方關稅是否顯著改變了原有的經濟評估基礎。
例如,即便北方門戶與能源東部兩大管道得以在2025年如期上線,加拿大面對美國出口關稅的防御力仍然有限。我們的建模結果顯示,這樣的新增容量雖能減少一定損失,但整體經濟沖擊仍高達每年90億加元,意味着貿易風險依舊存在。
若希望徹底擺脫對美市場的依賴并規避關稅沖擊,加拿大或許需要新建七條類似於北方門戶規模的輸油管,這不僅在工程上近乎不可能,在政治、社會與環境維度上也面臨巨大挑戰。因此,這一目標是否值得追求,必須通過更廣泛的政策討論來決斷。